如果你在网络世界混迹过一段时间,一定对“鄙视链”这一词语不会陌生。从英文名Hierarchy of Contempt起源于西方,意为一种群体中的等级制度,这种制度需要各族群里的成员对其他成员的“地位”予以评价和排名,人类社会本来就有这种排斥、重视的心理。
在网络世界里,鄙视链则来源于人们对各种群体、观念和行为进行评判的习惯,比如以A(高)到E(底)的五个等级来划分。而在这个虚拟的“等级制度”中,受到排挤和嘲笑的群体往往是少数者、弱势群体。这里,我们说的“B”便是被鄙视群体“排挤”的一类。
那么,什么样的B最难进呢?
首先,实名认证或显性标识,如高端身份或场地的认证是进入“高鄙视链”的必要前提。此外,大家常说的“粉丝”亦成为一组判断标准。
其次,高标准的门槛、成规已成为判别B的主要依据。比如,只有通过高难度考试、参加某高档活动的人才能被认可为行业人士;在某些领域,如音乐、话剧等明星领域,参加过名家培训、演出过大戏的演员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领袖。
不同行业的B类群体或有各自不同的细节条件,但整体而言,“鄙视链”除了强调内在实力之外,更多的是强调出入门槛以及潜规则的遵循。